
每年入秋,當夜色緩緩籠罩城市,《臺北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 Taipei》再次點亮圓山的天際。邁入第十屆的今年,以「Hi Story」為策展主題,從「歷史 × 故事 × 城市對話」出發,邀請市民共同回望臺北的文化軌跡。11 月 1 日下午 2 點至 11 月 2 日凌晨 2 點,圓山與花博公園化身開放式藝術現場,從街區、坑道到廣場,藝術成為城市的語言,光影成為記憶的延伸。

城市的共鳴:企業與藝術共創的能量
白晝之夜不僅是藝術家的舞台,更是城市產業共鳴的展現。
由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委託再拒劇團創作的《如如在耳》,以永續發展為核心概念,結合劇場與聲景藝術,邀請觀眾在「城市聆聽計畫」中化身動物視角——柴犬、金背鳩、街貓的聲音,交織出台北另一種呼吸的頻率。觀眾沿著飛躍廣場步行,於山道間聆聽聲音的重構,也在行走中反思城市與生態的共生關係。
同樣由企業支持、藝術家 姚仲涵 創作的《光電獸 45-請支援收音》,由全聯福利中心獨家贊助。作品以摩天輪為靈感,觀眾只需對著麥克風呼喊,即可啟動聲光效果——當群眾的聲音匯聚,摩天輪的車廂將逐一亮起,直至整座巨輪於夜色中閃耀。
這場互動表演,喚醒的不只是沈睡的地標,更喚醒人們對童年遊樂場的溫暖記憶,也象徵集體能量的共鳴。

歷史的夢境:穿越時間的城市展演
今年白晝之夜以圓山為主軸,設置五大策展區塊——「時間切片」「歷史迴聲」「夢的蟲洞」「觀看變奏」「綻放場域」,以裝置、行動與影像共同構築臺北的時間光譜。
其中,「夢的蟲洞」位於圓山坑道,原本的戰備空間化為沉浸式劇場,邀請多位藝術家以裝置與表演重新詮釋城市記憶。觀眾穿梭其間,彷彿步入時間的暗流,感受藝術如何讓歷史再度呼吸。
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也推出露天電影院,播放《飲食男女》、《台北之晨》及1920年代的《福爾摩沙》等珍貴影像;臺北廣播電臺開放導覽並展出聲光藝術作品——張晏慈《於深淵中,再次作為感知者》與ネクタイ × S0M3H04X《噪訊播送:平行錄音室》,探索科技與感知的邊界。此外,Red Bull 特別打造《Tetris 台灣決賽舞台》,並邀請塗鴉藝術家 BOUNCE 以街頭創作連結青年世代,讓當代流行能量在藝術夜裡燃燒。

夜的延伸:場館串連、藝術滲入生活
今年的白晝之夜不僅延伸至文化機構,也走進生活場景。
包括 臺北市立美術館、當代藝術館、臺北表演藝術中心、臺北流行音樂中心、故宮北院 等多所場館皆延長開館,並推出夜間限定展演。台北之家、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等場地也加入夜行行列,以聲音、光影與表演回應城市的律動。
同時,為方便市民夜遊,台北捷運公司 宣布延長圓山站與民權西路站營運至凌晨 2 點,讓藝術與交通同步運行。這座城市,從建築到巷口、從地鐵到廣場,在這一夜都變成了藝術的載體。
十年之後,白晝之夜早已不只是節慶——它是臺北的一場年度呼吸,是城市記憶與當代創意的交會。當光與聲在夜色中流動,臺北,正以藝術的方式持續說話。


2025臺北白晝之夜—Hi Story
日 期:2025/11/1 14:00 – 11/2 02:00
地 點:圓山地區(自然景觀公園、廣播電台、圓山坑道、花博園區)
DATA:台北市政府文化局
EDIT:Jimm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