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醫院,不該只是冰冷的治療空間。衛福部臺北醫院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,以「五感設計」重新定義醫療場域,率先導入全新的尋路體驗。從空間光線、色彩語言到資訊標示,全面翻修民眾在院內的感受——讓就醫不再焦慮,而是一場兼具溫度、秩序與安心的身心療癒旅程。

五感導入:讓醫院變成能呼吸的療癒空間
在衛福部臺北醫院的公共區域,一場以「看得懂、找得到」為核心的設計革命悄然展開。設計團隊從「人」的感受出發,分析民眾在移動時的焦慮點,發現過去錯雜的標示、強光反射與冷調配色,讓許多人感到壓迫與不安。
於是,他們以五感為基礎重塑空間:視覺上運用圓角造型與溫潤色調,柔化醫療場域的緊張氣氛;聽覺上透過隔音材質與空間節奏調整,減少環境噪音干擾;觸覺上以導光材質與立體指標增添質感。
在這個過程中,醫院從「功能導向」轉為「感受導向」——光線不再冷冽、文字不再艱澀,連標示的高度與角度都為不同身高與行動需求設計。這不僅是視覺美學的改造,更是空間心理的修復,讓每一步都朝著更溫柔的人本醫療邁進。

空間與設計:從焦慮到安心的轉化
過去,臺北醫院內的動線錯綜、標示重疊,志工幾乎成了「人體導航」。如今,在台灣設計研究院的協助下,院方整合所有指標系統,透過視覺層級與色彩區分建立「層次導引」。深色背景凸顯資訊重點,不同科別以分色標示,搭配統一字體與字級比例,讓閱讀更直覺。特別是對外籍看護族群,醫院更以淺顯文字取代專業醫學詞彙,例如將 “Ophthalmology” 改為 “Eye Clinic”,提升跨語言的理解度。
此外,數位介面也全面優化:資訊依層級分組、按鍵具觸感回饋、色彩對比明確。民眾不再需要四處張望,只要順著設計的節奏,就能輕鬆找到方向。這種設計不僅解決了「看不懂、找不到」的實際問題,更從心理層面降低就醫壓力,讓醫院回歸為能安撫身心的公共空間。



延伸影響:從臺北醫院出發,讓設計成為健康的一部分
這次設計導入計畫在實施後獲得壓倒性好評——滿意度高達 95%。為延續成果,設研院更將調查資料、設計邏輯與指標規範彙整成《衛生福利部附屬醫療機構 指標系統示範設計說明書》,提供未來其他部立醫院參考使用。該文件不僅記錄了設計方法,更傳遞一種理念:醫療環境的設計,應與治療本身一樣,關乎人的健康。
未來,這套設計系統將應用於臺北醫院新建大樓,並推廣至全台更多醫療院所。透過設計的力量,醫院不再只是治病的地方,而是能喚醒感官、撫慰情緒、修復人心的療癒場域。當五感與空間共鳴,健康不僅是一種狀態,更是一種被美學與關懷包圍的體驗。





DATA:台灣設計研究院
EDIT:Jimmy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