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場跨越五千年的時空盛宴,即將在臺南揭幕!奇美博物館與大英博物館攜手推出年度大展《埃及之王:法老》,集結280件珍稀文物、橫跨56位帝王時期。從黃金寶飾到28噸巨型石雕,帶領觀眾穿越榮耀與信仰的帝國世界,體驗古文明的壯闊與永恆。

穿越三千年,見證王者與永恆
奇美博物館繼《從拉斐爾到梵谷》引爆全台觀展熱潮後,再度攜手大英博物館,帶來史上最震撼的古埃及特展《埃及之王:法老》。
展覽以「帝王視角」貫穿全場,從宗教信仰、政治權力到藝術工藝,完整呈現法老作為「神、人、王」三重身分的多面命運。觀眾不僅能透過280件橫跨三千年的珍藏,感受古埃及王權的榮光,也能洞見在無上權力背後的孤寂與挑戰。
此次展出總重量高達28噸的大型石雕,為台灣史上首次規模,氣勢磅礡。無論是拉美西斯二世的雄姿、圖坦卡門的傳奇,抑或象徵永生的神廟雕刻,皆將化身一場跨越時空的壯闊旅程。
圖片版權:大英博物館理事會.jpg)
六大必看亮點
① 王者現身──拉美西斯二世的巨拳與榮光
展場開場以重達1.5噸的「拉美西斯二世巨像拳頭」揭幕,強勢彰顯古埃及帝國最盛時期的無上王權。這件自大英博物館運抵臺南的巨型雕塑,不僅以逼真的刻紋與力量線條展現出法老的神聖與威嚴,更象徵「太陽之子」對天地的掌控。
拉美西斯二世統治長達66年,被譽為最偉大的法老之一,他的建築、雕像遍佈尼羅河流域,而這隻拳頭便是帝國權力的具體象徵。觀者站在它面前,能感受到一股穿越千年的力量,彷彿帝王仍在注視著臣民,無聲地昭告永恆榮耀的存在。
圖片版權:大英博物館理事會.jpg)
② 法老群像──56位帝王的榮耀與命運
這場展覽橫跨近三千年,集結56位法老時期的文物,從第三王朝至羅馬統治的終章,完整呈現古埃及的王者傳承。觀眾將能近距離欣賞圖坦卡門、哈特謝普蘇特、圖特摩斯三世與亞歷山大大帝等帝王遺珍,見證文明的更替與文化的融合。
每件展品背後,都承載著一段王朝興衰的故事——圖坦卡門的軀幹雕像暗示政權轉移,哈特謝普蘇特的戒指象徵女王的堅毅與神聖,而圖特摩斯三世的頭像則訴說征戰後的榮耀。透過他們的容貌與遺物,觀者將不只是看見王者的權勢,更能感受到那股與時代抗衡的孤獨與壓力
圖片版權:大英博物館理事會-scaled.jpg)
③ 神廟威光──塞赫麥特女神獅首群像
走入展場中段,六尊戰爭女神「塞赫麥特」獅首神像排成莊嚴的陣列,彷彿重返底比斯神廟的神聖空間。塞赫麥特象徵太陽的怒焰與王權的守護,是法老的護衛神,也是戰爭與醫治的雙重化身。
她那冷峻而優雅的獅首,散發著一種神祕的平衡力量:毀滅與重生並存,怒火與慈悲共生。這組雕像源自拉美西斯時期,以花崗岩雕成,展現極高的工藝水準。當光線灑落石像表面,時間彷彿凝結——觀者不僅在欣賞藝術品,更像是在接受古文明的凝視與審視,感受法老世界中神性與人性的交融。
,願她永生」,約西元前1472–1458年。(EA49717)圖片版權:大英博物館理事會.jpg)
圖片版權:大英博物館理事會.jpg)
④ 黃金密語──珠寶的信仰與權力象徵
古埃及的黃金不僅是財富的象徵,更是信仰的媒介。《埃及之王:法老》特別展出50件罕見金飾與珠寶,包括護身符、戒指、項鍊與腰帶,每一件都蘊藏著祈禱與庇佑的寓意。
例如刻有「善良的女神瑪特卡拉」字樣的哈特謝普蘇特戒指,不只是權力的印記,更代表她與神明之間的契約。精緻的鏤空金片、紅冠聖蛇飾、象徵太陽神之子的浮雕,皆體現出古埃及人對永恆生命的信仰。這些金光閃耀的飾品,在展場燈光映照下,彷彿再次喚醒法老的靈魂——那份對「不朽」的執著,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輝。
圖片版權:大英博物館理事會-1.jpg)
圖片版權:大英博物館理事會.jpg)
⑤ 帝國密檔──法老世界的祕辛
除了金字塔與寶藏,本展也首度揭露法老帝國的「內部真相」。觀眾將看見距今4700年的浮雕殘片〈沙納赫特擊殺敵人〉,記錄王權的威嚴;同時還能閱讀到皇家陵墓盜竊案的莎草紙、抱怨禮物太少的外交信件等珍稀史料。
這些文字與圖像宛如古代的新聞,揭露了人性的真實一面:權力的競逐、貴族的妒忌、甚至法老的焦慮。這是古埃及「帝國之心」的開箱時刻──觀眾不再只是旁觀歷史,而是深入那個權力與信仰交織的世界,體會到法老既是神祇的代言人,也是被命運綁縛的凡人
圖片版權:大英博物館理事會.jpg)
⑥ 穿越永生──烏里倫普塔墓室牆的祈禱
壓軸展品為高近2.5公尺、寬逾3公尺的〈烏里倫普塔墓室祭堂牆〉,上面刻滿祭祀與供奉的圖像,細膩描繪古埃及人對死後世界的信仰。浮雕中的人物在儀式中奉獻食物與香料,象徵靈魂通往永生的途徑。每一道刻痕、每一份供品,都是通往「另一個世界」的祈禱。展場以光影重現墓室氛圍,彷彿走入冥界入口。
奇美博物館為迎接這件重達兩噸的文物,特別加強地板結構與運輸設計,將古文明的信仰以最壯麗的姿態呈現。觀者在此不只是觀看,更是與永恆對話,見證法老的靈魂如何穿越時間長河而不滅。
圖片版權:大英博物館理事會.jpg)

DATA:奇美博物館
EDIT:Jimmy
